我看“京都美学”

自苗头初现的剧场版动画《凉宫春日的消失》(2010)之后,京阿尼通过越来越多的动画项目逐步向外人输出着其日渐成熟的“京都美学”:包括《冰果》(2012)、《中二病也要谈恋爱!》(2012)、《玉子市场》(2013)、《Free!》(2013)、《境界的彼方》(2013)、《甘城光辉游乐园》(2014)、《吹响!上低音号》(2015)、《无彩限的怪灵世界》(2016),也包括今天的《声之形》,很大可能也将包含尚未面世的《紫罗兰永恒花园》,归纳下来这种“美学”的大概形象,想必诸位读者(尤其是多京阿尼作品有所涉猎者)脑海里都能有所呼应。

本文所指“京都美学”,不仅限于绘柄、作画,而是包含演出方式、后期处理等在内给人的整体观感。

诚然偶有《日常》这样的作品改良基因,但上文笼统归纳的“美学”在京阿尼作品的不断推出中显然已经占有了主导地位。凡事皆有动因,京阿尼何以至此?主观看法三点:

  1. 巩固品牌辨识度。轻度动画消费者或许较难判断特定截图或片段的制作班底来自 J.C.Staff 抑或 SILVER LINK. ,但应有很大几率认出“京都美学”的产物,而这不仅是人气持续增长的基础,也是商业表现向好的旗帜。若京阿尼动画整体风格易于辨识甚至被捧为一定程度上的“标杆”,公司品牌将能收获大量大量溢价,乐见此景的包括京阿尼经营层,更包括其现时、潜在投资者。

  2. 标准而稳定的内容产出。当下的京阿尼有能力在其作品中保持较高人力投入与制作水准,不论 TVA 还是剧场版。自家班底的对各不同 IP 施以相似的品质控制,在不同的动画中贯彻趋同的动画绘制、后期处理甚至演出技法,这是对粉丝赞美呼声的回应,也让“京都出品”工业流程愈加标准化,目标即可控的高效。

  3. 未来:更庞大的生态系统。京阿尼“动画私塾”的做法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,将一批经验落实到文本,外加公司内部资历颇丰的各位名师动画人,是针对基本技法、自家作品需求的高效“青训”,为“京都美学”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未来的京阿尼或能借此向“动画王国”生长,毕竟它有自己极具辨识力的特质,还在为其活跃的生命力培养后备力量;作为商业建议,京阿尼或许还能逐步建立自有的动画制作全流程体系,并在适当时机推出自有作品的分发渠道,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系统。谁知道可不可能呢?毕竟他们已经迈了第一步。

京阿尼推动自己动画生意的魄力令人敬畏,遗憾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动画产品本身的无懈可击。相反,笔者对京阿尼该类作品看法总体消极。

本文所述“京都美学”绝不可能是动画观看体验的最优解,笔者恰恰认为这类作品中不舒适的做法令人沮丧。

这一卡的精致程度事实上在《消失》的平均水平之上,但仍未达到目前的夸张程度

从上(2010)到下(2015),京阿尼自有的美学观念愈加提炼

首先,这样的作品缺少了“动画”的特有灵气:以《吹响!上低音号》《声之形》为代表,无论作画还是后期风格均向三次元影视做着微妙的靠拢,最终导致这两部作品中的一切几乎都能以真人替换。这样的作品虽有“动画”的外皮,核心构造中却丧失了这一视觉艺术变化莫测、难以取代的趣味,这让我无法接受。当然了,这是我的喜好,是否适用于您还请对号入座。

其次,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,还存在大量奇怪的演技应用。回头盘算一下刚刚看过的《声之形》,本片大量演出技法早早出现、霸占荧幕,大特写、第一人称视角、镜头抖动等等伎俩出现频率极高,有滥用之嫌。关键的演技能在当时给予观众冲击,但同样的演技真到了迫切需要的高潮处却会因泛滥而被稀释,带来疲劳。当然了,由于《声之形》剧本本身并不精彩,所以画面上也需要相应的补偿,致使多余的演出(如水里的锦鲤)时常登台。

借助《声之形》这样的作品可以看出,京阿尼选择了一条快餐而媚俗的道路:“京都美学”剥夺了自行感受的权力,把所有的情绪一股脑用夸张的演出包装起来塞给观众,几乎剔除了本该留有余裕的感受空间,如此看来,并非口传之细腻,实为粗暴;作出如此决策,其实恰恰迎合了一大批动画消费者既有的喜好,我们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新的“媚宅”?

当然了,不论“媚宅”与否,高度近似的单一风格都一定有其局限性甚至危害。不论我对《忍者杀手》喜爱到何种程度,也绝不会盼望这样的整体视觉成为今石洋之/雨宫哲日后作品的长期主旋律;“京都美学”精致而考究,但它在自己的套路里陷得太深,远离了多元创造,长此以往也许会越发死板、无聊。京阿尼或许还能复制一个又一个《声之形》,不过,谁又知道大众的审美疲劳是否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呢?

本文无意选边站队,也请各位注意好主客观之分。


qr_enhanced